作者|五月
经典翻拍年年有,金庸(jīn yōng) IP 占大半。
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一直是(shì)改编与翻拍的「兵家必争之 IP」。仅《射雕(shè diāo)英雄传》主线就被翻拍过「无数」的(de)版本。
电视📺剧有 1976 年米雪、白飚的(de)《射雕英雄传》;1983 年黄日华、翁美玲版的《射雕(shè diāo)英雄传》;1994 年张智霖、朱茵版的《射雕英雄传》;2003 年(nián)李亚鹏、周迅版的《射雕英雄传》;2008 年胡歌(hú gē)、林依晨版的《射雕英雄传》;2017 年李一桐、杨旭(yáng xù)文版的《射雕英雄传》;还有 2024 年的《金庸(jīn yōng)武侠世界🌍 · 铁血🩸丹心》……除此之外,还有数不清的电影🎬(diàn yǐng):《东成西就》《东邪西毒》《射雕英雄传 · 侠之大者》……

(图片来源:男孩影院(dòu bàn)截图)
如此多的翻拍剧,就让《射雕(shè diāo)英雄传》这个 IP 陷入了显而易见的翻拍改编(gǎi biān)困境,即「原著党」与「改编派」就(jiù)「魔改」还是合理创新争论不休,演员选角因(yīn)角色符号性强,难达所有观众期待……但(dàn)没人想到一年后这个 IP 会靠「同人(rén)创作」逆风翻盘。
2025 年「华山论剑系列」一口气抛出(pāo chū)《九阴真经》《东邪西毒》《南帝北丐》《五绝争锋》四部单元(dān yuán)剧集,在翻拍经典 IP 热潮渐退的当下(dāng xià),基于原著角色二次创作的《东邪西毒》单元(dān yuán)竟意外收获好评。

在经历过「无数(wú shù)」翻拍后,2017 年翻拍的《射雕英雄传》便(biàn)陷入了极大的口碑争议,一部分网友(wǎng yǒu)觉得这部翻拍剧被低估,一部分却(què)觉得它男孩影院 8.0 的评分是买了(le)水军。可见,如果继续翻拍射雕的主线(zhǔ xiàn)剧情,想要完全征服观众的心,具有(jù yǒu)较大的挑战。
而 2025 年的《华山论剑》系列(xì liè)则换了赛道。不碰主线剧情(jù qíng),专挖配角「冷门前传」。这种「同人(rén)思维」恰恰避开了与经典版本的(de)直接比较,为 IP 注入了新鲜血🩸液。

「同人(rén)」被广泛用于指代爱💗好者用特定文学(wén xué)、动漫、电影🎬、游戏作品中人物再创作(chuàng zuò)、情节与原作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(měi shù zuò pǐn),即同人小说与同人画作的合称。
那么(nà me),为什么同人创作能够拯救金庸 IP 呢(ne)?最关键的一点是「填补空白」。
例如,黄药💊师(huáng yào shī)真正出场是在原著中的第十四回(dì shí sì huí)「桃花岛主」出现,尽管前面章节中时时(shí shí)都有黄药💊师的影子,但是这些塑造(sù zào)是侧面的,是借助了一部分读者(dú zhě)或观众想象的,与主角郭靖、黄蓉(huáng róng)的人物塑造相比略显些许飘渺。
当(dāng)黄药💊师还没有成为性情乖戾的「黄老邪(huáng lǎo xié)」;当欧阳锋还没成为心狠手辣的「西毒(xī dú)」,他们的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呢(ne)?或者说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原著中初(zhōng chū)登场的模样的呢?

而《华山论剑之(zhī)东邪西毒》让黄药💊师不是「桃花岛主」,而是不想(bù xiǎng)比武、没有朋友的社恐纯爱💗青年。欧阳锋(ōu yáng fēng)不是「西毒」,而是初入中原、连方言都(dōu)听不懂的「西域憨憨」。两人因卷入(juǎn rù)盐帮、柴家、紫金堂的三方纷争结缘(jié yuán),从互相看不顺眼到「过命兄弟」。
这种「人物(rén wù)前传式」创作不仅忠实于原著精神,还(hái)赋予角色血🩸肉丰满的情感弧线,让(ràng)观众在熟悉中体验新鲜。这种策略(cè lüè)巧妙规避了主线剧情的审美疲劳,转而(zhuǎn ér)挖掘配角未被书📖写的空白人生(rén shēng),既满足了「原著党」对角色内核(nèi hé)的执念,又吸引了年轻观众对(duì)人性复杂性的好奇。

更重要的是(shì),同人创作通过「支线扩展」而非(fēi)「主线复刻」,为金庸宇宙注入了多元(duō yuán)视角,如《南帝北丐》中段智兴与洪七公(hóng qī gōng)的早年纠葛,揭示了他们为何走向(zǒu xiàng)不同道路,这种深度填补让 IP 从单一(dān yī)英雄叙事升级为群像史诗。
最终,这种(zhè zhǒng)基于「空白挖掘」的同人思维,不仅复活(fù huó)了老 IP 的活力,还开辟了翻拍(fān pāi)市场的新蓝海,证明创新不必颠覆(diān fù)经典,只需在原著缝隙中播种(bō zhǒng)想象力。
当「工具人配角」拥有完整人生(rén shēng),那些在原著中为推动主线而存在(cún zài)的模糊身影,便瞬间拥有了撼动(hàn dòng)观众情感的力量。

经典 IP 改编的「同(tóng)人启示录」
这场「华山论剑」俨然成了内娱(nèi yú) IP 改编的「同人试验田」,也抛出一个(yí gè)核心命题:当经典 IP 翻拍陷入「难超越(chāo yuè)」的魔咒时,同人文创作会不会(bú huì)是破局的新解法?
同人作为(zuò wéi)网络文学的一种类型,在晋江、起点等(děng)网络文学平台上一直是很重要的(de)分支。以晋江文学城为例,仅进入二次元(èr cì yuán)衍生小说就有数不清的作品正在(zhèng zài)连载或者已经完结。

(图片来源:晋江文学城(wén xué chéng)界面截图)
这说明同人创作在(zài)当代网络文化中已成为一种强大(qiáng dà)的叙事补充力量,其庞大作品库(kù)不仅反映了粉丝渴望深度参与原著(yuán zhù)世界🌍的需要。例如,《如何阻止男主发疯(fā fēng)》是《歌剧魅影》的同人作品。每当小红书📖(xiǎo hóng shū)平台上推荐男主是阴湿男鬼类型的(de)小说时,总少不了这部小说的身影(shēn yǐng)。
仔细想来,无论是《甄嬛传》还是《步步(bù bù)惊心》不就是真实历史的大型衍生(yǎn shēng)作品吗?
不仅如此,各大视频平台在一些(yī xiē)剧集播出后纷纷鼓励网友二创,例如(lì rú)哔哩哔哩举办的《青川入梦》二创大赛(dà sài),《似锦》举办「锦上添花二创大赛」等。这些成功(chéng gōng)的同人作品,以及用户对待二创的(de)积极态度为经典 IP 的改编提供了可行性(kě xíng xìng)验证和创新模板。

但是,同人创作(chuàng zuò)不仅可以是 IP 的「续命丹」,还可能(kě néng)是「催命符」。「华山论剑系列」恰恰给出了(le)「催命符」的案例。
「武侠壳、古偶核(hé)」成为《九阴真经》的最大败笔。梅超风「降智」复仇(fù chóu),她盗经不是为武学,而是为治好自己(zì jǐ)因盲目复仇而被挑断的全身(quán shēn)经脉。黄药💊师收她为徒,不是惜(xī)才,而是冯衡的意愿。桃花岛弟子集体(jí tǐ)「工具人化」,为衬托梅超风,师兄弟们(men)智商下线,被反派轻易下药💊擒获。甚至(shèn zhì)加入了一些俗不可耐的「求爱💗片段」,比如(bǐ rú),陈玄风为了引起梅超风的注意力而故意(gù yì)打落花瓣。

梅超风的角色底色被掩盖(yǎn gài),沦为服务于浅薄情感纠葛的符号(fú hào)。原著中那个因痴迷武学、叛出师门(shī mén)而背负沉重罪孽的复杂形象荡然无存(dàng rán wú cún)。她本该是阴鸷狠厉与人性挣扎(zhēng zhá)交织的矛盾体,其悲剧性源于对力量(lì liàng)的极端渴望和对师恩的悖逆(bèi nì)。
然而,剧集却将这份深刻的宿命(sù mìng)感,简化成了「降智复仇」的套路(tào lù)言情戏码。将原著中梅超风与陈玄风(chén xuán fēng)在黑暗中相互依存、在罪恶中沉沦(chén lún)的扭曲关系,庸俗化成了古偶剧式(jù shì)的桥段。

因此,同人文改编中「度(dù)」的把握构成核心挑战。
颠覆性改编对(duì)原著的突破常体现为角色形象(xíng xiàng)、核心情节或精神内核的偏离,进而(jìn ér)引发原著粉丝的抵触。过度保守的(de)改编则陷入「创新不足」的困境,既(jì)难以吸引新受众,也可能因缺乏(quē fá)新意引发老粉丝不满。
由此可见,作为二次(èr cì)创作的同人依旧需要锚定角色核心(hé xīn)。同人不是「万能药💊」,越经典越(yuè)需要谨慎同人创作。
微短剧的(de)爆发,为同人创作提供了天然土壤(tǔ rǎng)。这类时长 5-10 分钟的内容,无需承载主线(zhǔ xiàn)叙事压力,恰好适合挖掘原著的「边角料(biān jiǎo liào)」。无论是角色的童年趣事、支线任务的(de)延伸,还是正片中未交代的细节(xì jié)补全,都能以轻量化形式触达观众(guān zhòng),与长剧集形成互补。
以「华山论剑系列(xì liè)」为例,在《东邪西毒》正片播出时,同步推出(tuī chū)微短剧用 2 集展现欧阳锋第一次喝(hē)中原酒被呛到的窘态,强化其(qí)「西域憨憨」的形象等,这些碎片(suì piàn)化内容既能强化正片人设,又(yòu)能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触达年轻(nián qīng)观众,形成「长剧打底、短剧引流」的传播(chuán bō)闭环。
《甄嬛传》播出 10 年后,抖音(dǒu yīn)上以安陵容、沈眉庄等个人视角(shì jiǎo)重新解读《甄嬛传》的二创短(chuàng duǎn)视频仍能引发热议,证明碎片化的(de)同人叙事,能让 IP 在长尾周期中(zhōng)持续焕发生机。

(图片来源:抖音截图)
同时(tóng shí),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与风险远(yuǎn)低于长剧制作,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(de) IP 拓展契机,尤其对于打造某个 IP 的故事(gù shì)宇宙而言。这种轻量化形式不仅能快速(kuài sù)响应市场变化,还便于创作者实验创新(chuàng xīn)视角。
1 号结语
金庸 IP 的改编困境,本质(běn zhì)上是经典与创新的永恒博弈(bó yì)。「华山论剑系列」印证了同人创作既是(shì) IP 的「续命丹」,也可能成为「催命符(fú)」。
当创作者避开主线的机械复刻,转而(zhuǎn ér)挖掘黄药💊师、欧阳锋等配角的空白人生(rén shēng)时,既延续了原著精神,又赋予(fù yǔ)角色新鲜的情感维度,让经典 IP 焕发(huàn fā)新生;但当梅超风沦为古偶符号、核心(hé xīn)人设被颠覆时,便触碰了原著(yuán zhù)粉丝的底线。
因此,经典改编的关键在于(guān jiàn zài yú),在「尊重内核」与「拓展边界」间找到(zhǎo dào)平衡。同人创作不是对原著的(de)背离,而是以想象力填补缝隙,让配角(pèi jué)从「工具人」变为有血🩸有肉的灵魂。唯有(wéi yǒu)锚定角色本质,在细节处创新而(ér)非颠覆核心,才能让经典 IP 在代代相传(dài dài xiāng chuán)中,既留住江湖的侠气,又生长(shēng zhǎng)出时代的新意。
毕竟,观众爱💗的(de)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故事版本,而是(ér shì)那些角色身上永恒的人性光辉与(yǔ)江湖浪漫。

《主编浅度》视频号